漂泊者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小明文学网网xmvcd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巧妹妹说道:“丘华兄言之有理,我不管我家郎君来自何方,我只知道他是海眼龙王,况且我爱他至深,另外我师傅,也告诉了我是龙凤缘,今天我们是夫妻,是我们的缘分,那就是永生永世的夫妻,这些就不谈了也好,另外还有一件事,师傅让我到这儿来,是为了当今的唐太宗皇帝。”
我哈哈笑着说道:天机虽然不可泄露,不过确是为了当今的唐太宗皇帝,正好有药师兄在此,我们都不是常人,那我们还是开诚布公的谈谈正事吧。我们就是想了解一下现在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。
丘华兄是当代高人,药师兄是唐太宗手下大将,您二位帮我们解惑一下吗?
当然要据实道来,尤其是药师兄,自己虽是太宗手下大将,可能的话也据实道来,毕竟是你亲生经历的事情。丘华君,李药师点点头。
丘华君说道:“那好,我就先说吧,要想说清楚,就得从隋朝说起,隋朝的历史并不长,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生于大兴,开皇元年立为晋王,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,开皇二十年十一月立为太子,仁寿四年七月继位。
我说道: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,隋朝一共存在了三十九年,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确是一个苦难而又辉煌,伟大与罪恶并存的皇朝。隋朝是五胡乱华后,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,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。这肯定是一个大贡献。
同时隋文帝杨坚,建国以后,推行汉化,为后来唐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。隋朝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之一。
隋文帝之父杨忠,曾被北周封为“随国公”。杨坚袭此封爵,也是前朝贵族。即位后立国号为“随”,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,恐为不祥,遂改为“隋”。
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,也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,是个有进取心的皇帝,对于国政。杨广肯定是有才华、头脑精明的,他也有宏大的抱负。
主政后,他巡视边塞拓、开通西域、有做了很多国内的大型建设、基础工作,比如修建大运河、畅通丝绸之路、开发西域,最重要的还是开创了科举制度,典定了科举制度在选官上的应用,限制了提拔官员的随意性,这在历史上极其重大、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。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考官制度,开设进士科。以后成了国家延续了很多朝代的科举考试。
隋炀帝曾在统一中原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。统一了国家,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。可以说是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强国。
但在他杀父即位后,对外,南征北战,大量用兵。对内,大兴土木,建了很多宫殿,劳民伤财,并沿着运河多次出巡,制作大型船只,两岸拉纤的人,居然使用一丝不挂的很多宫女,种种恶行,加上自然灾害,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
各地反王遍地,仅河北、山东等地就出现了18路反王,在武德元年(大业十四年)被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,那时候唐高宗李渊在长安已称帝。
当然,隋炀帝也是有丰功伟绩的,比如:攻占林邑,驯服契丹,压服台湾、震服伊吾以及占领吐谷浑,在短短的十几年来,把国家的疆土扩大了一倍,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的强国,国都设在京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。大兴土木,商业繁荣,是当初世界上最大的城市,尤其是京都大兴城(长安),其功劳绝不次于唐王李世民,也就是说唐朝的首都,是在隋朝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。
隋末天下群雄并起,大业十四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,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,年号武德。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弟,他起兵较晚,准备时间较长,实力最大。
同时又吸纳了很多隋朝的贵族和官吏,最后清剿了各路反王后,终于坐稳了王位,开创大唐时代的丰功伟绩。
想多替隋朝说两句,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,也为国民做了很多事情,只是建国时间比较短,不过三十几年国家就灭亡了。
而隋朝自己编撰下来的历史记录太少了,多数都毁于战乱中,留下的史实资料很少,大多数人说到的隋朝的腐败,都是后代的史官所为,其实也不尽然。
隋文帝杨坚的大公子杨勇自幼好学,性情温厚,擅长辞赋,早期颇得杨坚的喜爱。按着“立嫡立长”的原则,杨坚称帝后立杨勇为太子。
杨勇被立为太子之后,军国政事及死刑以下的刑罚,都让他参加裁决。凡政事有不妥处,他都提出不同意见和纠正办法,文帝多赞同,常常采纳他的意见。
但是杨勇性格厚道、坦直、为人耿直倔犟,不会处事,喜欢排场。文帝杨坚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尚节俭,反对奢华,对杨勇的这种作风很不满意。他教训太子杨勇说:“统治天下,未见有奢华而能长久的。你身为太子,首先应该崇尚节俭。有一次,百官来朝,杨勇设乐受贺,文帝很是反感。
于是,文帝杨坚对杨勇的恩宠逐渐衰薄。独孤皇后不喜欢长子杨勇,而偏爱次子杨广。而杨广作为次子,深深知道爬上皇位的艰难,形成了表面孝顺父母,事事巴结母后和文帝杨坚,加之做事机敏、乖巧,不择手段培养自己的势力,打击太子的势力。
文帝杨坚病重时,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,杨广继位后,假传隋文帝遗嘱,逼迫杨勇自尽,将杨勇处死。而后世根据坊间传说,编造杨广弑父娶母后登上皇位这一说法,是否属实?也需要考究。
细细分析:杨广弑父,也许有这个可能,今朝的玄武门之变,后世的陈桥之变,为了权力这么做也是完全可能的。但作为一国之君,身边有的是女人,所以我对娶母一说,给后世留下口舌诋毁,就不大可信了,这只是我一家之言。
总的来说,后来编撰历史的人是否公正,就决定了这一切。不过对于国家而言,隋炀帝在统一国家方面有很大的功劳,同时爱好文学艺术,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贡献。
而且在在国家的制度建设上,文学发展上,都给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必为以后的历朝历代所效仿,应该是中国少有的伟大皇帝,当然不容置疑的是,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,败国的皇帝。这当然也是一家之言。
本人倒是认为,隋炀帝失败的原因之一是:在于急功近利,用民过重,太想建立伟业了。
原因之二是判断错误,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。尤其是三征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,也消耗了国家财力。
修建大运河也伤民太重,损伤国体。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,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造成百姓怨声载道。
因过分自信与轻敌,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,并陷入战争泥潭。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。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,造成河北、山东等地,出现大量的反王,又没有及时的把反叛消灭在萌芽中,反使之做大。这最后为大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。
隋炀帝失败的原因之三是:北方连年战争,听信昏官的建议,又弃国都长安不管,主张迁都建康所致,使政治中心远离关中大地,指挥系统失灵。
且建康建都花费巨大,等于雪上加霜,而所携带的兵将均为北方人,思念故乡,军心不稳,大量逃兵回乡,这些都是原因之一。
当然国道衰败,国运如此,也是命数。
隋朝末年,国家灭亡是由于隋炀帝杨广,残暴和重赋造成。还有另一个原因更重要,那就是在隋朝以前,中国有300年的分裂局面。
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地为王的意识,大一统的国家概念非常的薄弱。又在各地饥荒的作用下,国家不稳定,走向灭亡也是必然。
隋朝大业七年,杨广征集大批士兵准备进攻高丽时,邹平(今山东邹平西北)人王薄在长白山(今邹平南)首先率众起事。
当时役征的人不想去当兵,在地方官吏的压迫下,多数都去归附他。那时起义军经常唱的歌词是:“长白山前知世郎,背着红罗绵背裆。长槊侵天半,轮刀耀日光。上山吃獐鹿,下山吃牛羊。忽闻官军至,提刀向前荡。譬如辽东死,斩头何所伤。”
山东人王薄第一个举起义旗后,隋朝的镇压不够及时,导致山东、河北地区很多人都来效仿。
起义部队越来越多,有孙安祖、张金称、高士达、窦建德等。后来起义范围扩大,起义军每支发展到几万至10余万人。雪上加霜的是,当年六月,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举兵反叛隋朝,围攻首都洛阳;虽很快被击败,但是隋朝的分裂,已经形成。
大大小小发展成为120多支起义队伍,宣誓反抗隋朝政府,后来演变成相互作战,彼此争夺地盘,逐渐蔓延到南方,尤其是山东、河北、河南,遍地哀鸿遍野,民不聊生,整个隋朝的国家体制都失去了控制,各路反王纷纷称王称皇。
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弟,七岁起,父母双亡,作为孤儿,长期住在长安的隋朝宫殿里,和隋炀帝杨广的关系很好。
因为隋炀帝杨广只比他大两岁,可以说是一起玩着长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