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泥竹枝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小明文学网网xmvcd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好吧,这是《灭国》剧组中从群演里走出来的一个传奇。
三月底,经过艰苦工作,在滨海唐营的戏份全部结束。
其中最难拍最耗时的是横渡黄海的灾难戏,原计划是用模型结合特效进拍摄,但翻船那几幕,总达不到徐启华要求的效果。
最后徐启华牙一咬心一狠,舍得头破有血出,在方芳左晖肉疼的目光中,喝令把一艘斗舰和一艘楼船掀翻。
然后,在船体倒下时轰然拍击的巨响声中,在水花飞溅中,在木屑四射中,完成镜头的拍摄。
徐启华点点头,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的神情,这才是我想要的画面效果!
什么?维修费用?什么维修费用?那些船匠现在还是我们的员工,通知他们有工开了!什么木料费用?滚蛋!这么琐碎的事也要我过问?!
四月初,剧组全部转场到南边五十公里外的北江,大小船舰通通拖过去。抢滩登陆戏,沿江行军戏,唐新军会合戏,逐场逐镜完成。
拍得最难受的戏,是四月中旬稻谷将熟未熟时的农田大战戏,这戏只有一次拍摄机会,这农作物踩踏完了,就没有重拍的机会了。
于是排练排练不断排练,徐启华每天的工作就是去排练场挑毛病,发现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,周而复始。
这帮民工兄弟啊,就算在几十名动作组成员和两百名退伍兵的不断纠正教导下,做队列做战术动作时还是难以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,怎么看,都不像是铁血军人!
这不行,唐军训练有素,战术动作一定要规范,他们不是乱轰轰的农民起义军!
排练三天后,走个队列都七歪八扭,惨不忍睹。这怎么行?!徐启华想去战区招现役军人,最好能拉一个集团军过来,他还打电话找以前的老领导帮忙引见,老领导回复说都去演习了,没人!
排练五天后,还是不行。天工异彩的玫瑰建议,提出分解拍摄,分时分段,分人分动作,还有分场景,然后合成,然后再做大场面特效。
徐启华没有否决玫瑰的提议,但也没有当场采纳,而是把它当成后备方案。还有时间,先等等。
排练七天,哎,有点意思了,也许是手脚练麻木了,这些民工兄弟们的不规范的习惯性动作少了一大半。排练八天,下午达到要求。
排练九天,上午所有排练通通达到要求,下午正式拍摄开始。
四台无人机航拍,四台长吊臂俯拍,四台轨道车摇拍,四台手持摄影机跟拍。
这十六台摄影机有一大半是紧急租过来的,摄影师不够,摄影师助理通通上阵。
务必一镜到底一气呵成!
为了这场大场面戏,徐启华不惜血本大肆招人,人工费三百来不来?不来就四百,再五百。五百还不来?要七百?你怎么不去抢?好吧好吧,快来登记,说好了,不包吃,我们的锅太小,煮不下好几千人的饭,记得自带午饭。
片场周边的村村寨寨,那家伙,男女老少,全家出动,一窝蜂跑来四千多人。
还嫌不热闹,徐启华又把剧组中的闲人全赶上场,方芳和左晖都要上。
徐启华自己也上,这监视器看与不看已经不重要了,反正都是一次性过,不行就拉到,得重找场景。
录音组,也不录音了,就这几千人,你怎么录,也录不出几十万人的声音效果来,反正后期都需要做音效。
灯光组摆好反光板后,也通通上去做群演。
什么?服装装备不够?你傻了?没看到金黄色农田的四周铺满绿幕吗?没看到路上停着装满绿布的几辆大卡车吗?全部都去拿绿布裹身去,只露一张脸就行!
没有兵器?拿根棍子去!棍子都不够?你能不能用用脑?砍竹子去,一根竹子能破截成好几十根棍子,就怕你没那么多人用!卡车上有绿色喷漆,记得把竹子棍子都喷上绿色漆!这一整幕都需要做特效!
到最后,只有摄影组的人忙着拍摄,十六台摄影机就得需要十六名场记打板,他们还得客串兼职场记打打板,走不开。
现场也只留钟家良一人用高音喇叭喊进退口令指挥。
唐军这边的一千几百人都经过训练,不能再加人。
百济军那边经过训练的一千几百人按照排练计划行动,后面加入的四千几百人分成十队。喊哪队跑哪队跑,喊哪队退哪队退,你们的任务就是跑动,然后把农作物踩成平地。
七千多人的大场面拍摄,却没有一个人围观,这也是蝎子拉屎,独一份的了。